在傳統教育體制裡,有些孩子漸漸失去熱情,也對自己失去信心。 但在逗點,我們曾收到一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話—— 「如果不是逗點,我應該早就離開這個世界了。」
這句話來自一位曾經在體制內迷失的孩子。 她在逗點找回自己,勇敢表達想法,甚至拿下文學獎,完成成為作家的夢想。 這段真實的故事,讓我們更加堅信: 教育,不只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生命被點亮的開始。
從課後教室到全人教育,讓孩子在學習中看見未來
多數人認為課後教室的功能是補功課、拼成績,但逗點想提供的,不止如此。
我們設計素養導向課程,融合跨域學習與生活實作: 當孩子親手煮出第一杯茶、用白板牆寫下觀察,或是在討論角落與同學熱烈交換想法, 他們會驚訝地發現——學習也可以很有趣,很有意義。
我們希望孩子不只為考試而學,而是為了世界、為了自己而學。 我們也帶著孩子走入真實世界,從日常關心到社會議題, 學會怎麼問問題、怎麼表達自己、怎麼與人合作。
每天,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參與、體驗、提問與成長。 他們發現:原來學習,不只是寫考卷,而是可以創造、可以玩、可以發現。
陪伴與信任的力量:孩子不是不想學,只是希望有人懂
「我不是不想學,只是覺得沒人懂我。」 這是我們觀察孩子最常說不出口的心聲。
在逗點,我們的老師不只是教學者,更是孩子的陪伴者、傾聽者、生命教練。
老師不只是站在講台上講課, 他們也在角落聽孩子說悄悄話、在放學後陪孩子一起討論失敗的原因、 在每一次對話裡,給出理解,而不是標準答案。
我們相信:成績會過期,但素養和信任不會。
唯有關係建立了,學習才會有動力。
孩子的每一步,我們都走在旁邊
升私中、進國中、準備會考、探索高中之後的路⋯⋯ 我們陪過很多孩子,也陪過很多家長。
有些孩子學業壓力大、有些孩子卡在情緒困擾、 也有孩子正在找「我到底喜歡什麼?」
我們不急著給答案,但總是陪他們找方向。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。
我們的老師多數教了三年、五年,甚至七年。這代表孩子不需要一再適應新關係, 因為他們知道,這裡有願意長期陪他的人。
教室裡的穩定感,是我們給孩子最深的承諾。
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條直線,而是一連串的逗點, 而我們希望,逗點能成為每個逗點時刻的依靠。
教育不設限:走向生活,打造全人學習生態圈
從一間教室出發,逗點的學習空間早已延伸到生活的每個角落。
我們打造了以教育為核心的學習生活圈,串聯黑洞科學打造專業實驗課程、大謙堂和丹尼盆栽的藝術美學、木子診所的健康課程、各種串連當地社區的活動⋯⋯ 孩子在這裡學會觀察世界,也學會照顧自己與他人。
這些不是課本裡的學問,卻是孩子人生必備的能力。
我們打造的,不只是一間教室,而是一個全人學習的生活場域。
教育,是一條沒有捷徑,卻值得堅持的路
我們深信,只要在孩子身邊點亮一盞燈,他就能照亮自己的未來。
學習不只有一種樣子。 有人從科學實驗找到自信、有人從討論中學會溝通、 有人用畫筆表達自己,也有人終於在一次作品發表會上被看見。
教育不是一場競賽,而是找到自己的一段路。 逗點會一直在這條路上,用光與陪伴,照亮每一個孩子的腳步。
逗點,不是句點,而是轉折,是延續。 我們期許自己,成為更多家庭與社區的燈塔, 用善的行動,串起更大的改變與連結。
📣 想更深入了解逗點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故事?
📖 感謝《商業周刊》專訪,從課後教室到全人教育,記錄我們十年來的改變與堅持。
👉 點這裡閱讀完整報導
📖 《商業周刊》第 1950 期
📍 實體通路|7-11、博客來、各大書城等同步上架中
